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,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综合,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,天天干天天操夜夜嗨

咨詢熱線

19032001373

當前位置:首頁  >  技術文章  >  作物營養診斷

作物營養診斷

更新時間:2009-04-13      點擊次數:1497

一看土壤

作物必需的養分大都來自土壤,即作物的養分狀況與土壤養分狀況有直接的關系。因此,診斷作物的養分狀況必須考慮對土壤養分狀況作診斷。
  1、土壤有效態養分的提取及指標
土壤中的各種養分以不同的形態存在,其中只有一部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。由于土壤性質的差異和各種養分的性質不同,要了解土壤有效態養分的豐缺,必須進行土壤養分分析,詳見養分分析中土壤有較態養分指標
2、土壤養分狀況診斷
土壤養分的有效性受很多因素的制約,因此,土壤所含各種養分的全量高低,并不能很好地說明對作物養分供應的豐缺。因為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環境條件,都影響其養分存在的形態,同時,不同作物種類甚至不同品種對不同形態的養分吸收利用能力,也存在明顯的差異。因此,要對土壤養分狀況得到比較正確的判斷還要考慮其它一些情況。如土壤酸堿度、溫度、地下水位,病菌等都影響著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利用和正常生長發育。
土壤酸堿度對土壤養分有效性的效應是很明顯的。一種效應是作物特性對酸堿性的適應性。如喜酸條件生長的作物栽植在pH值高的堿性土壤,盡管養分狀況良好也可能生長不正常。另一種效應是pH對養分存在形態以及對微生物活動的影響而左右各種養分的有效性。土壤pH偏堿而且逐漸升高時,磷、鐵、錳、鋅、硼和銅等的有效性降低,而鉬的有效性則增加,在酸性條件下,微量養分除鉬以外,錳、鋅、銅、硼的有效性增加,但pH太低,有可出現鐵、錳、鋁的毒害,磷的有效性也因被鐵、鋁固定而降低。
溫度往往影響作物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。低溫,對作物根系吸收某些養分減少的程度依次是磷>氮>硫>鎂>鈣。可見低溫對磷素養分影響zui為顯著,有時診斷發現受低溫影響的植株組織磷素濃度較低,但實際土壤磷素養分并不低。
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土壤水分狀況,而水分狀況影響到通氣條件。當地下水位高或地勢低洼時,往往會造成土壤積水而致還原條件較強,亞鐵和硫化物可能積累,這就有害于作物根系和對養分的吸收,從而導致生長不正常。

二看植株
1)、察看癥狀出現部位

若癥狀先在老葉上出現,說明缺乏的是氮、磷、鎂、鋅。若癥狀先出現在新生部位,說明缺乏是鈣,鐵、硼、硫等。

2)、察看老葉是否有病斑、新葉出現癥狀的情況下,沒有病斑,可能是缺磷或氮:如有病斑,可能是缺鉀或鋅。若癥狀從新葉開始,如果項芽易枯死,可能是缺硼或鈣;頂芽不易枯死時,可能缺鐵、硫、錳、鉬、銅。

3)、根據具體狀況確定缺乏的元素
1、 氮:植物缺氮時,從下部葉開始黃化,并逐漸向上部擴展。作物的根系比正常生長的根系色白而細長,根量減少。
2、 磷:植物缺磷時,細胞分裂受阻,生長停滯,根系發育不良,葉片狹窄,葉色暗綠,嚴重時變為紫紅色。
3、 鉀:植物缺鉀時,首先從老葉的間斷和邊緣開始變黃,并逐漸枯萎,葉面出現小斑點,進而干枯或呈焦枯狀,zui后葉脈之間的葉肉葉干枯,并在葉面出現小斑點或斑塊。
4、 鈣:植物缺鈣時,植株矮小,根系發育不良,莖和葉及根尖的分生組織受損。嚴重缺鈣時,植物幼葉卷曲,新葉抽出困難,葉尖之間出現粘連現象,葉尖和葉緣發黃或焦枯壞死,根尖細胞腐爛死亡。
5、 鎂:植物缺鎂時,癥狀首先表現在老葉,開始時,葉的間斷和葉緣的脈尖色澤褪淡,由淡綠變黃再變紫,隨后向葉基部和中央擴展,但葉脈仍保持綠色,在葉片上形成清晰的網狀脈紋,嚴重進葉片枯萎、脫落。
6、 硫:植物缺硫時的癥狀與缺氮相似,一般時植株矮小,葉細小,葉片向上卷曲,變硬易碎,提早脫落,開花遲,結果少。
7、 鐵:植物缺鐵時,上部嫩葉失綠,呈淡黃色以至白色,通常在葉脈間首先出現,并且光合作用受阻。
8、 錳:植物缺錳時,新葉失綠黃化,出現壞死斑點,葉間發白卷曲,果樹失綠畸形,枝條彎曲,長瘤狀物,果實硬而不脆。
9、 銅:植物缺銅時,新葉失綠黃化,出現壞死斑點,葉間白發卷曲,果樹畸形,枝條彎曲,長瘤狀物,果實硬而不脆。
10、鋅:植物缺鋅時,葉片失綠黃化,多出現褐斑,組織壞死,果樹出現“小葉病”。

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  • 聯系人:陳麗婷
  • 地址: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中國(杭州)智慧信息產業園3號樓11-13樓
  • 郵箱:yangli@top17.net
  • 傳真:86-0571-86059660
關注我們

歡迎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

掃一掃
關注我們
版權所有©2024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備案號:浙ICP備09083614號-43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總訪問量:906052
管理登陸    技術支持:化工儀器網    

浙公網安備33010502001809號